初審編輯:
責任編輯:豐麗莎
大眾網(wǎng)·海報新聞東營12月26日訊(記者 唐夢琳 李乃馨 王藝霏)走過千山萬水,九曲黃河裹攜了一路滄桑與輝煌流經(jīng)至此,為了完成與大海的驚艷融合,她放緩了步履,大量泥沙淤積沉淀,經(jīng)過歲月的醞釀和風雨的剝離,最細膩的黃河紅膠泥成為母親河對沿岸兒女最后的饋贈。六百年來,位于東營市墾利區(qū)勝坨鎮(zhèn)的佛頭寺村則運用土與火的藝術,用指尖描繪細密紋路,凝聚成大器、古樸、內斂的器物——佛頭黑陶。
“色如墨,聲如鐘,薄如紙,亮如鏡,硬如瓷,掂之飄忽若無,敲擊錚錚有聲!倍潭27個字,將佛頭黑陶的特征詮釋的淋漓盡致,而這一切的形成歸功于天然又獨特的紅膠泥!包S河流到東營,沉積下來的都是最細膩、優(yōu)質的泥,只要有水、有土,手藝人就能活,我的老祖宗也是看中這一點才選擇定居在這里的!狈痤^黑陶第二十七代傳承人李建興說。
據(jù)史料記載,佛頭黑陶系李元通、李元成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自山西洪洞縣移民至黃河口時帶來的祖?zhèn)骷妓。修建茅屋,挖土筑灶,至于生活所需的器皿便直接用黃河邊的淤泥燒制。歷時600余年,制陶技藝幾經(jīng)興衰流傳至今,清朝中期為佛頭黑陶最鼎盛的時期,全村不足50戶人家,僅陶窯就有20多座。當時流傳的歇后語“佛頭寺的黃盆——一套一套的”,可見佛頭寺泥陶在黃河口一帶的影響。
李建興自幼隨父輩學習制陶,至今已經(jīng)30多年了。制陶學習的過程他稱之為“玩泥”,更像是一種樂趣、熱愛所在。
“你看這泥又細又滑,都是在地下深一米多的地方挖出來的!闭f著,李建興拿出了一塊泥,反復在案板上揉壓,就像和面一樣。隨后,打開電動拉胚機,在不停地旋轉中,一團紅泥竟在他雙手的按壓、捏磨中站了起來,李建興用指尖感受器壁的薄厚,不斷的拉升攀高,調整到合適的高度,陶器的雛形已經(jīng)出來了。李建興一邊做,一邊介紹著后面的工序,晾干后的陶胚厚薄不勻,需要用工具進行修刮整齊,再用清水洗去塵土,便可以畫胚、上釉。
師傅們手執(zhí)筆桿,隨意落下的幾筆便形成花卉、人物等各色圖案,使呆板的毛坯有了生機。而上釉則是千人千變,不同的手法又會有全然不同的效果,光滑明亮的陶器就成型了。不僅如此,現(xiàn)在的陶器還采用立體雕、鏤空、彩陶、手繪等多種手法,多元的方式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。
入窯燒制是陶器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,直接關系黑陶的品質。而“窯變”是其中最關鍵的步驟。李建興說燒制黑陶時需要用木柴或煤炭文火細燒,之后再大火猛燒,大約24小時后,還要“停火悶窯”,加入一項特殊工藝“窯變”,讓彌漫在窯中的濃煙通過科學的熏煙滲碳原理,將煙中的碳粒滲入胚體而呈黑色。黑陶的壯美與古樸讓人們忍不住駐足凝神,大氣而豪放,寧靜而致遠的意境在其身上展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。
眼下,李建興正研發(fā)新品——黃河泥壺。顧名思義,其原材料選自黃河沖積帶來的淤泥,其造型古樸,透氣性、吸水性強,沏出來的茶湯色而清潤,聞之清香撲鼻!拔覀兊哪鄩丶婢邔嵱眯耘c美觀性,南有紫砂嘛,希望以后人們提起來北邊,能想到咱們黃河口的泥壺。”
同目前大多數(shù)的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處境一樣,佛頭黑陶的工藝也同樣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境地。“現(xiàn)在年輕人都不愿意抱著一塊泥巴擺弄,傳承是當前的難題。我自己在研究所里開設了研學游,讓學生們能夠近距離接觸學習制陶技藝,期待能把這門手藝傳下去!
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和“山東人游黃河口”活動深入開展,東營市文化旅游業(yè)復蘇腳步加快,各景區(qū)迎來周末游小高峰。 [詳細]
河口區(qū)黃河路東段(海盛路至海昌路)項目一直備受關注,此前有消息稱,該項目將于5月底通車。5月30日上午九時左右,工作人員將兩旁圍欄撤掉,道路正式通車。 [詳細]
5月30日,龍居鎮(zhèn)組織30余名新選派駐村干部和新選任鄉(xiāng)村干部就“黨組織引領合作社,推進強村富民”重點項目進行了現(xiàn)場觀摩調研,先后參觀了楊集村聯(lián)農(nóng)畜牧養(yǎng)殖農(nóng)民專業(yè)合作 [詳細]
5月31日,“童心筑夢黃河口”東營市第21屆少年兒童書法繪畫展在市美術館開幕,展覽將持續(xù)至6月30日。 [詳細]
自中央部署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以來,墾利區(qū)委區(qū)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和上級決策部署,全區(qū)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推進有力、成效明顯。 [詳細]